心靈的震撼四(si)月八日這(zhe)一(yi)(yi)天,很(hen)榮幸和學校(xiao)全體師生一(yi)(yi)起(qi)赴湖北工(gong)程學院(yuan)聽了(le)李鎮西老(lao)師的(de)教育講座(zuo),李老師所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深深地感動了我,特別是李老師那充滿愛心、民主、真誠、人性的教育,讓我為之折服。就這樣,在陶醉中、感嘆中,帶著自己的心去聽,帶著自己的夢去聽,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聽,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聽。通過聽這次講座,我學會了時時反省自身,反省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。 我(wo)被李(li)老(lao)師的愛心(xin)所(suo)震憾,被他用全身心(xin)的愛心(xin)投入到教育事業情懷所(suo)震撼(han);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、感人的故事所震撼;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。我深深體會到:“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!” 就如李老師所說的“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,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”。“愛心和童心,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”。“我們對學生充滿真摯的情感,無疑會使學生親近我們并樂意接受我們的教育,但僅僅如此是遠遠不夠的。愛的教育,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后,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,進而愛我們的社會,愛我們的民族,愛我們的國家”。 李老師(shi)愛得(de)真實,愛得徹底,愛得偉大。只有愛,才能激起學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,才能為國家、社會創造更多溫暖與和諧。愛學生,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,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,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。如果每個人都能像李老師那樣愛學生,或者學到他一半,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進步得多。聽完講座后,我深感:在教育這條路上,我還需要更多的磨練,更多的學習,更多的理性思考,更多的積極探索…… 李鎮(zhen)西老師對(dui)教育(yu)和(he)學生的摯愛是依靠(kao)他(ta)的教育(yu)思想做支撐的,他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自己的教育思想。我覺得我們學李鎮西,最重要的是學他“做有思想的教師”。不能否認,現在確實涌現出一些像李老師這樣有思想的教師群體,但數量極少。大多數教師仍然扮演著“教書匠”的角色:重復著別人說過的話,復制著別人寫過的教案,模仿著別人上過的課。 李老師說(shuo):“當教師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,說自己的話。”這句簡短的話語,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的反思。要形成較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須經過認真學習,多讀教育理論專著,多向名家和大師學習,多進行自我反思總結。我們向教育家學習,不光要學習教育名家的理論和思想,還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恒地學習和總結的毅力。李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堅持寫《教育日記》、《教育手記》和《教育隨筆》,艱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豐厚的回報。反思我自己,與李鎮西老師相比,真感到汗顏!大師的成長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。他們往往都經歷過“昨夜西風凋敝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的迷茫、彷徨,經歷過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痛苦的學習積淀過程。與其天天盼機遇的垂青,幻想一鳴驚人,不如腳踏實地認真學習和反思總結。 講座中深深震撼我(wo)的(de)還有(you)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(de)深思(si)。以前我(wo)也想過該怎樣(yang)幫助那些學(xue)習(xi)上有(you)困難的(de)學(xue)生,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,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我……但我從未想過,學生到底為什么來上學?當我聽到教育就是要“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”時,我深深震撼了,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。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,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。 李老師對(dui)愛的(de)執著也(ye)深(shen)深(shen)打動了我。真(zhen)的(de),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,回想以前,面對個別學生的頑劣、松散和不聽話,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,會發怒。可每當發過脾氣,總會有一點自責: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!于是,每次我又都會找借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,似乎這樣心里才有一點平衡。現在想起來,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!和他們的愛比起來,我們這些老師對學生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,顯得那么單薄!我喜歡隨意的生活,盡管我工作的也踏實認真。但聽完李老師的講座后,我明白“隨意或許是一種美麗,而執著卻是一片更燦爛的云彩。”反思過去的“隨意”與“從容”,越來越覺得我的隨意是低層次的,我的從容包含著更多的惰性。聽了這次講座,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蕩,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,讓愛心與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! |